威海市农业农村局

我市荣成市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效明显获国务院通报奖励

发布时间:2020年05月06日 17:26 阅读次数:来源:威海市农业农村局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对2019年落实有关重大政策措施真抓实干成效明显地方予以督查激励的通报》(国办发〔2020〕9号)。其中,我市荣成市上榜“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效明显的地方”,获2000万元激励支持,主要用于“厕所革命”整村推进、村容村貌整治提升等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相关建设。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之年,抓好人居环境整治、“干干净净”迎小康是基本要求。在山东省委省政府的系统部署、高位推动,分类指导、精准施策下。荣成市创新推出“整治+党建”“整治+信用”“整治+志愿”等工作新模式,按照“彻底根除环境顽疾,同步跟进基础设施配套,进而转变群众人居理念,最终常态长效”的思路,构建起环环相扣、步步深入的整治工作格局,让农村从“面子”美到“里子”。


把环境整治作为比拼的“赛场”——800多个村居7个月内全部完成整治 

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中,荣成注重发挥村级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把环境整治作为比拼的“赛场”,把800多个村居放在一起同台竞争,比工作进度、比方法创新、比群众满意度,用先进村带后进村,推动后进变先进,凝聚成了环境整治的强大执行力。

在完成“三清一改”基础上,荣成启动了违章建筑、杂乱线缆、废弃宅基地和小广告“四项清零”行动,确立“两委干部带头拆、党员紧随其后、村民代表再跟上”压茬推进思路,很快产生了“一带十、十带百”的连锁效应。7个月时间,全市800多个村居全部完成整治,累计拆除各类违章建筑11万余处、110多万平方米,一举解决了长期影响农村环境的顽疾。

另外,完成整治的村居,全部建立综合管护机制,建立5000多人的专职保洁队伍,每年投入管护经费1.6亿元,纳入城乡环卫一体化管护综合考核,通过差异检查、常态考核、全域普查等多种方式强化“回头看”检查验收,实现整治成效常抓常新、历久弥新。

“整治+党建”,荣成市把整治绩效与党员干部考核挂钩,形成强有力的刚性倒逼,环境整治激发的农村各层面的干事劲头,已延伸到农业产业发展的“新赛场”上,目前全市已流转土地占耕地总面积近一半,并引进实施特色农业项目122个,发展村集体领办合作社323个,实行田地分类指导,实现集体和农民“双增收”,有力推动乡村振兴工作全面深入开展。

把信用作为调动群众参与整治的主抓手——群众由“要我整治”转变为“我要整治”

 

去年2月,荣成市被确定为全省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第一批试点县。其创新“一次四分”法,把垃圾分为“有害、可回收、可燃、不可燃”四类,投资1.3亿元建成村级垃圾分类房1100个、配套分类垃圾桶26.3万个、垃圾分类车93辆,实现所有村居全覆盖。如何引导群众有序投放?荣成的做法是用信用!

大到违建拆除,小到门前“三包”,荣成市都用信用管起来。每户群众的违建拆没拆、房前屋后干不干净、垃圾分类做得好不好,直接用信用积分体现出来,在村内张榜公布、在大喇叭广播,谁积极参与、谁拖后腿,第一时间让全村人都知道,形成了“不参与整治就是后进”的倒逼机制。

为了推动群众由“要我整治”向“我要整治”转变,荣成市把村民福利变成信用基金,在农村开设信用超市、信用银行,每季度大张旗鼓表彰积极参与整治的群众,2019年全市农村信用基金发放1800万元,涉及30多万人次,让自觉参与整治的群众有更多的荣誉和实惠,激发了群众参与自觉性,有效推动环境整治工作扎实长效开展。

坚持“改环境”“改观念”同步推进——近十万志愿者助力环境整治

 

把环境整治作为乡村振兴“首场硬仗”,荣成最大限度整合财政资金、集中扶持政策、调配各方力量,向农村人居环境深层次问题“亮剑”。

以农村厕所革命和生活污水治理为例,截至去年底,荣成市累计投入12亿元改厕15万户,改厕率达到93.8%,340多个村实现污水集中处理,配套管网达到1300公里,全市22个镇街全部建成污水处理设施,污水日处理能力达到24.5万吨,达到省级标准。

除了强化组织领导、政策保障,荣成市还注重培养整治工作中坚力量,把群众可以自己干的整治任务转为志愿服务内容。农村近10万名志愿者成为了村级事务的“管理者”,全面参与村居卫生常态化保洁、垃圾分类、网格化管理、“清洁家园·入户提升”工程等,实行的志愿者代替保洁员模式推动100个村退出保洁员。

结合农村网格化治理,荣成市把环境整治后的村居“脏乱差”反弹问题,纳入志愿者网格员的日常巡查范围,现在4万多名村居网格员成为环境卫生义务巡查员,发现环卫反弹及时督促整改。6.8万名志愿者为3.8万户贫困家庭和特殊群体上门收拾家居卫生,志愿者在农村房前屋后养花种草45万多株,并以环境整治工作催生了20处为农村孤寡老人提供免费午餐的“暖心食堂”“暖心饭盒”,凝聚群众,文明乡风,形成共建共享美丽家园的良好局面。